“做我們這行的,有今日沒明日,說是一句用命換錢也不差,老周、老王和小李他們,早就有準備了,我們都一樣,不是嗎?”
沉默了一下,魁梧大漢慢慢道,聲音沉重無奈。
他叫王勝奎,是一個馬幫的頭領,馬幫原指聚集在一起的趕馬人及其騾馬隊的稱呼,后來逐漸演變成以馬匹為主要運輸、販運手段的商人一種代稱,他們就屬于后一種。
并且,他們還不是一般走長途、販運貨物的馬幫,而是專門進行跨國之間販運、交易的商人。
具體來說,他們主要來往于楚、燕兩國,他們楚人,世代居于北疆,北疆再向北,隔著戈壁、荒漠、苦寒雪原,就是燕國了。
燕、楚、齊、魏四國齊分幽朝之初,因有舉國伐幽之情,同甘共苦之誼,再加上長期戰(zhàn)亂,民不聊生,各國都需要休養(yǎng)生息,所以兩國交好,互開關市,商旅往來頻繁,燕國盛產(chǎn)馬匹、銅鐵等金屬礦物,楚地則盛產(chǎn)絲綢、茶葉等物,雙方互通有無,形成了史上著名的茶馬古道。
史書有云:燕、楚之初,有古道通于南北,晝夜駝鈴聲聲,商旅往來如流水,日夜不息,謂之盛世矣。
可見當時繁華的景象。
馬幫、駝幫等組織,也是那時興起的。
只是成也鄰國,敗也鄰國,隨著歲月流逝,時光蹉跎,兩國也各自從戰(zhàn)亂中恢復過來,且皇帝幾經(jīng)更迭后,也沒了往昔的情分,所謂臥榻之側(cè)豈容他人酣睡,故而兩國邊境開始有了摩擦與爭端,兩國的關系也逐漸變得緊張起來。
鑒于此,兩國都開始限制各自商旅貿(mào)易,致使茶馬古道衰落,再不復往昔的繁盛。
尤其是燕國天武帝即位以來,燕楚兩國的關系愈發(fā)緊張。
燕國天武帝,其人雄才大略,野心勃勃,即位以來,對內(nèi)厲兵秣馬,剪除國內(nèi)世家門閥、封疆大吏,集權(quán)于中央,對外南征北戰(zhàn),先后驅(qū)犬戎于雪原,逐白方于東麓,滅丘山于荒漠,平定了后患之憂。
相反,楚國地處中原腹地,環(huán)境優(yōu)越,良田沃野,物產(chǎn)豐富,百姓富足安康,富則靡靡,所以楚地文風鼎盛,崇禮尚樂,從朝野到江湖,靡靡之風盛行,重文而輕武。
而楚國景潤帝即位以來,亦沉湎于琴棋書畫、聲色犬馬,大肆修建園林、亭臺,怠惰朝政、不修兵事,所以兵事羸弱。
故而,楚國在燕國等周邊國家眼中,就如猛虎之側(cè)的綿羊,細皮嫩肉,誰都想咬一口,其中尤以燕國天武帝為最,頻頻在楚國邊境挑起事端。
景潤帝亦察覺到了天武帝的狼子野心,近些年大肆于北疆增設軍隊,修筑工事,以備燕國。
興,百姓苦;
亡,百姓苦。
兩國交鋒,倒霉的還是像王勝奎他們這樣的百姓,隨著兩國摩擦不斷,邊關禁嚴,他們這些來往兩地的馬幫、商旅,自也不能隨意出境,諸如鹽鐵糧食等一類物資,更被視為違禁品,不得隨意販運,茶馬古道也逐漸沒落下去,為盜匪詭怪所占據(jù),他們自然也就沒了好日子。
很多人都被迫改了行,易了業(yè)。